邓公复出关键时刻,许世友放大招:我部队已拉上山,邓公如何报答

1976年,“四人帮”垮台以后,邓小平尽管第三次被打倒,但仍未重回工作岗位。这时候,叶剑英立刻就跟华国锋说,得赶紧给邓小平恢复名誉,让他重新工作。

在会上,叶剑英直接了当地讲:“我觉得可以让邓小平出来干活了,咱们在座的各位,不至于会担心他吧?邓小平重回政治局,开始工作,他也不会故意找咱们麻烦吧?”

不过,经过多方面权衡,当时负责中央事务的华国锋觉得时候还没到,就决定先把事情缓一缓。华国锋讲:邓小平同志重新出来工作这事儿,得等它自然成熟,就像瓜熟了蒂会自己掉,水流多了渠自然成一样。

对于这事儿,叶剑英也表示赞同,他说:小平同志确实是要出来工作的,但得稍微晚点儿,车子转弯要是太猛了,容易翻车。

当时,公开的说法主要是集中批判“四人帮”,并连带地批评邓小平。

1977年1月起,老百姓想让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的声音,是越来越响亮了。

1月6号那天,老百姓就开始贴大字报,批评“四人帮”,同时点赞邓小平之前整顿工作做得好,大伙都盼着邓小平能重新出来领导大家。这事儿一传开,全国好多地方都挂起了类似的横幅,大家伙要求邓小平复出工作的声音,那是一浪高过一浪。

不过华国锋还是觉得时候没到,不能急着“马上行动”。

邓公准备重新出山那会儿,不少老同志都行动起来了。当时管着新疆军区的杨勇司令员,也是忙前忙后到处跑,想给邓公复出拉点帮手。

杨勇抽空去了趟广州,他的老朋友,广州军区的头儿许世友,肯定得请他一家来家里搓一顿。

许世友请客有个规矩,那就是来吃饭的人,不管是谁,都得陪他喝两杯。但杨勇,因为身体原因,得了过敏性肠炎,一滴酒都不能沾。这次许世友居然没劝酒,还挺体谅地说:“你喝不了,那我来干。”

杨勇这次来找许世友,主要是想争取他的支持。许世友是广州军区的头儿,在党政军里威望很高。要是他能站在邓公这边,那邓公再次出山就更有底气了。

可杨勇还没琢磨出咋说,许世友就直接讲了:“我把部队都带到山上去搞野外训练了。”

杨勇一下子就懂了许世友的想法,他这是在用实际行动表示支持邓小平重新出山。

许世友站在邓小平这边,这其实挺自然的。毕竟,他对老上司邓小平的情况心里门儿清。

全面抗战一开始,许世友就当上了129师386旅的副头头,邓小平,他是129师的大政委。许世友心里清楚,只要邓小平能重新出来掌舵,咱们国家肯定能走上正道。

之后,杨勇在许世友的陪伴下,多次与广州军区的老战友碰了头。老战友们都说,邓小平再次出来担当重任,那是真真正正对党和咱国家负责。

老一辈的革命家,像叶剑英、许世友、杨勇他们,费了好大劲,终于让邓小平在1977年7月重新回到了领导岗位。有了邓小平的带领,中国就迈进了改革开放这个全新的重要时期。

可以说,在邓小平再次重返政坛的重要时刻,许世友确实帮了大忙。

1985年快过完1月那会儿,邓小平路过南京,说想去瞧瞧许世友。许世友一接到消息,乐坏了,立马说要自个儿去火车站接他。

邓小平对接待的同事说:“许世友虽然年纪比我小几岁,但他身体不太好,加上现在天气这么冷,咱就别让他来车站接咱了。”

邓老了解许世友喜欢品酒,所以特意为他准备了一瓶1980年产的茅台。他俩坐在一起,聊了好长时间,很是投机。

1985年10月22日,许世友将军离世了。没过多久,一份关于他希望能以土葬方式安息的申请就送到了北京。

中央的大佬们和军委的头头脑脑们看了报告后,都犯了难,不知道该咋回复。琢磨来琢磨去,最后还是决定把这事儿交给邓小平来定夺。

新中国成立后,大部分中央领导都选择了火葬,但任弼时是个例外。许世友,他因为革命没能好好照顾母亲,心里总觉得亏欠。所以,他有个心愿,就是死后能埋在母亲坟旁边。因此,他一直没在火葬同意书上签字。有一次,许世友很认真地跟毛主席说:“等我死了,我不想被火葬。”

毛主席那会儿没给出明确意见,这事儿就一直搁置到现在了。

邓小平心里挺纠结的,要是答应了许世友要土葬,那就跟中央的号召对不上了;可要是不答应,又感觉有点儿不讲人情味。

邓小平深思熟虑后,在报告上简洁地写了八个字作为回复:“按这方法做,下次注意。”

10月26号,王震到了南京,带去了邓小平的话:“许世友同志,那可是个有特别性格、特别经历、特别大功劳的人。他这次要土葬,是毛主席当年定下的规矩,邓小平同志也批了,这事儿,真的是很特别!”

#图文打卡计划#